大家好,昨天在哈罗摩托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凯越品牌的400CC四缸发动机将以1月26号举行点火仪式的报道,据该公司领导张雪报料说是全球最轻、最强发动机,文中也提到该发动机是在川崎某款250发动机上优化而来(另外看到一则其它媒体人报道说是自主设计开发),但当我看到所附的该发动机的参数图(应该是在参展台上拍的),就被59*36.5缸径与行程数据给惊讶到了,我算了一下,径程比高达1.616。



加拿大28预测

作为一名曾经的摩界人士,我学到的知识是一般的摩托车发动机,径程比取值在1.3-0.8之间,只有那些追求速度的性能车才会设计成径程比大于1.3的高转速发动机,因为径程比越大、转速越高,除对零部件的要求相当高之外,发动机的热效率也会随之下降,污染物排放也会随之增加。进入新世纪后,一方面是因为日本的经济问题,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排放法规越来越严,所以日本四大摩托车厂商除保留部分经典性能车以维护企业形象外,转而将四缸车改为两缸车,降低成本。

中大排量摩托车,我们能行否?

根据文章中的信息,本人进行反复搜索,终于找到了川崎1989年推出的ZXR250、ZXR250R,所搭载的水冷四冲程直列四汽缸发动机,缸径48 mm、行程34.5 mm,排汽量 249 cc,刚好现在也过了20年的专利保护期,行程为34.5,只需要将曲柄销向外调整1mm,行程数值就变成了36.5mm,这样整个发动机箱体就不需要设计、汽缸高度估计都可以不改。如果猜测属实,那这台发动机实际上就是用的川崎20多年前的发动机逆向开发扩缸而来。

本来扩缸这事也是正常的,可如此这般将发动机的排量直接扩大150CC的,是不是太过疯狂了?我们接着往下说,先看看下面几张我从哈罗摩托APP中能统计的性能摩托车发动机基本信息表(表中排量数值是本人据缸径行程计算得来,非直接引用)。




我们从表中可以看到,凯越400CC发动机的径程比是所有性能车中最大的,这种发动机为了减轻活塞往复运动产生的惯性,就必须采用短裙的轻量化锻造活塞,且因活塞表面积大,四周所受到的力(汽油燃烧产生)不均匀,我就想问一问凯越的工程师,你们如何能保证活塞在高速运动中不产生敲缸问题?或许短时间内(一万还是两万公里)可以,可时间长了,活塞裙部与汽缸摩擦后间隙变大后呢?你们如何保证高转速发动机的耐久、可靠性?你们真的HOLD住这种发动机吗?

从表中看到的第二点是贝纳利TNT600和钱江赛600的发动机参数一样,应该是用的一款发动机,本身也都是钱江的品牌,用一款发动机无可厚非。和贝纳利752S的发动机径程比都是1.4+,而这三款车要么是仿赛要么是运动性街车,选用这种发动机是合适的。而春风的CL-X700的发动机的径程比小于1.3,而650NK的径程比大于1.3,也符合这两款车的风格。

第三点我们看到奔达的800MT(唐刀)及凯越的800X的发动机参数也杜卡迪790DUKE一致,奔达的功率及扭矩稍弱,如果这款发动机是奔达仿制的,功率及扭矩稍差也是符合我的看法的。但凯越800X的发动机我就想多问一声,你是选装奔达800发动机的话,为何发动机参数几乎与790DUKE一致?如果是仿制?你真的有能力做到吗?

第四点是凯越的500F城市版的发动机与本田CB500的相仿,功率及扭矩均相差2。如果凯越是从500CC发动机开始仿制,有一点儿差距;到了800CC发动机,差值几乎可以忽略;最后来到了400CC发动机,我们已经实现了超越。我真心希望是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,可以我二十多年的从业经验来猜测,可能性几乎为零。

本人在发表《国产摩托车,想说爱你不容易》一文后,有读者的言下之意是说我这样的人是喷子,且说国产摩托车在进步。先问大家一个问题(包括摩托车业内人士),国产民用摩托车自1979年嘉陵仿制本田的PA50开始或以1982年嘉陵与本田合资开始,至今已经40年,快两代人了,我们众多的摩托车企业当中,何曾自主全新研发出过一款能与国外企业性能及品质相近的发动机?而本田公司从零开始,四十年的时间,不光摩托车早就做到了世界第一,汽车也做到了世界闻名,甚至说第一也是可以的,70年代后期,本田汽车的CVCC发动机成为唯一一台能够满足美国马司基环保法案的发动机,1989年诞生的VTEC发动机性能已经做到世界第一。我们的四十年呢??很多人会说是因为国内的禁、限摩政策,可世界那么大,我们的众多摩企也曾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,可我看到的是他们在欧洲市场铩羽而归、在东南亚市场如今全军覆没、在南美洲市场如今少见踪影、就连我们瞧不起的印度市场都进不去,如今只能在非洲市场上自相残杀。

国内市场太大了,中国人口太多了,多到这些企业可以随便忽悠,普经的小排量通路车市场他们忽悠了个便,如今国民收入提高了,他们又开始在中大排量市场开始忽悠了。而我们众多的媒体人中,看不到对这些产品的质疑之声,少有的质疑之声也会被一些人视为喷子,其实我们的要求并不高,只是希望你们踏踏实实地把产品品质做好,价格定得合适就行。就像豪爵品牌一样,他们可能觉得目前没有能力开发大排量发动机,就踏踏实实地做通路车,不照样做到了国内市场第一吗?

题外话:从零开始开始一款发动机,三、五千万不知道能否搞定,这还不算整车。有几个企业家有这个魄力?

创作不易,请勿盗名转载!